“皇爷,大捷啊。”
孟冲接到兵部转呈过来的捷报,无比激动的朝着朱载坖跑了过去。
而且在跑的时候,也在不停的喊着大捷,使得文华殿内外所有的宫人都不由侧目而去,好奇着到底是哪里送来的捷报。
朱载坖正翻看着内阁和司礼监整理的“简报”,了解着最近一段时间内阁与司礼监的工作情况。
朱载坖听到孟冲在外面喊着大捷,也不由望出殿外,看向了孟冲。
孟冲在这个时候,也终于激动的进到了朱载坖所在的文华殿静阁之内。
这处静阁也是朱载坖登基之后,新改造出来的房间,里面也是冬暖夏凉,很适宜静思休息。
孟冲激动来到了静阁外面,手里拿着兵部转呈过来的捷报,又惊喜道:“皇爷,大捷啊!”
朱载坖呵呵笑着将手中的简报放下,看着孟冲笑道:“是什么大捷?”
孟冲急忙恭敬的将手中的捷报呈给了朱载坖,“是戚继光,俞大猷他们攻克了台湾窝南部荷兰红毛番夷石头城的大捷。”
朱载坖接过捷报也细致的看了一遍,然后朱载坖就笑着说道:“戚金和俞强这俩年轻人有勇有谋,居然还能在绝境之中,将这帮红毛番夷的石头城内的火药库给炸了,当真是令朕意外。”
孟冲陪着笑道:“是啊,这俩年轻人胆子大又心细,此番立下如此大功,也是皇爷的庇佑。”
朱载坖呵呵笑道:“不用往朕脸上贴金了,他们的功劳就是他们的功劳,他们本事也是他们的本事。此番克敌制胜,两人功不可没。让兵部对他们进行嘉奖吧。”
“另外将也通知一声户部,朕要给戚继光俞大猷他们新打下的石头城赐名,也要给他们在台湾窝北部所建的军镇港口赐名。”
“然后让户部发一道文书,将这两个地方的新名字,通过朝廷的邸报,告知天下,让天下的百姓也知道,在一片汪洋的大海之上,也有大明的疆土与城池!”
孟冲立刻拜道:“是,奴婢遵旨。”
接着孟冲又问,“皇爷准备这个俩城赐什么名字?”
朱载坖心情大好道:“取纸笔来!”
孟冲听到朱载坖的吩咐,赶紧就去准备文房四宝。
待他将一张上好的宣纸铺在静阁内的书案上后,就又殷勤的帮朱载坖研着墨。
等到墨水也研好之后,孟冲就又恭敬到朱载坖跟前禀告着,“皇爷,笔墨已经备好了。”
朱载坖嗯了一声,起身站立,朝着铺好宣纸的书案前走去。
朱载坖走到书案前后,也站在宣纸前略微的思考了一番,然后心中就想出了两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名字。
朱载坖抬手在宣纸上用浓墨写出了并排的四个大字。
这个四个大字,分为两个名字。
其一曰:“镇海”!
其二曰:“伏波”!
朱载坖为这两座台湾窝上的军镇港口,起这样的名字,也并不是一时兴起。
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为这两处地方取了这两个名字。
因为这样取名方式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独有操作,在华夏历史数千年的时间里,凡是名字带有“镇”、“抚”、“武”、“威”等字眼的地名,无一不是中原王朝对四夷之地昭示统治管理的重要体现。
所以,现在作为大明皇帝的朱载坖,自然也不能在这些名字上有例外。
他也要遵循这一传统,将这些符号刻画在大明的疆土上,告诉后继之人,这片土地的来之不易。
同时也要警省后人,一定要王者之心来管理和统治这些新地,让他们明白每一块土地的自古以来,都是先人辛辛苦苦,用血肉牺牲换来的。
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轻易得到的。
所以,朱载坖就是要用“镇海”、“伏波”这样的名字,告诉世人,这两个地方是朝廷名正言顺,归于一统的核心利益所在!
是不能随意舍弃的土地。
写好了这俩名字之后,朱载坖又俯身吹了吹上面未干的墨水。
而后就将手中的毛笔放在了一旁的笔架上,拿起了一块毛巾擦了擦手,对着孟冲说道:“去将这两个字送到内阁,让内阁拟出公文交给户部。”
孟冲连忙称是,小心的将朱载坖写好的这俩新地名,收了起来,然后就从静阁告退,去到了内阁那边。
此刻内阁里的几个大学士们,也都在认真细致的处理着各自分管的朝廷政务。
他们在看到孟冲来时,也都不约而同的停住手上的政事,起身对着孟冲微微一拜。
毕竟现在的孟冲也已经不是普通的太监了,他已经是实至名归的司礼监掌印大太监,论起权势和影响力,比之他们这些内阁大学士,都是不遑多让的。
所以,该给的面子与尊重,还是要给的。
当然孟冲也不敢托大,真的就受了这些内阁大学士的一礼,他也得赶紧的回礼,这才符合彼此之间的尊重规则。
要不然,内阁与司礼监之间因为这些礼仪上的小问题,起了摩擦,那可就要坏事了。
孟冲回礼完毕之后,对着内阁首辅李春芳又笑着说道:“李阁老,咱家带了一道皇爷的旨意过来,特地来告诉诸位阁老。”
李春芳,高拱,赵贞吉,胡宗宪,郭朴等人一听有皇帝的旨意,立刻也从各自的案后起身过来,准备共接旨意。
但孟冲却在这个时候又笑道:“诸位阁老不用如此正式,这道旨意比较简单,就是想让内阁拟个公文交给户部,把皇爷为台湾窝上的两处新地取的名字昭示天下。”
李春芳,高拱等人一听是这种事,几人也不由对视了一眼。
这事简单呀。
内阁按照以往的惯例出个公文发给户部,就算是完事了。
不过李春芳等人还是好奇,他们的皇帝陛下会为台湾窝上两处新地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。
于是乎,主管户部这边的政事的高拱就在这个时候主动开口问道:“孟公公,陛下为台湾窝上的两处新地,赐了一个什么名字?”
孟冲将他手中卷着的宣纸捧出,然后当着李春芳和高拱等人的面展开,“诸位阁老请看。”
“皇爷为台湾窝上的两处新地赐名:‘镇海’、‘伏波’,寓意我大明将从台湾窝开始重新重视海疆,伏波万里!”
李春芳和高拱等人看到这俩名字之后,也连声赞道:“陛下英明!”
展示完了这俩名字之后,高拱就立刻开始拟写公文,然后交给李春芳审阅签押。
毕竟从程序上来说,虽然高拱是现管,但人家李春芳才是正儿八经的内阁首辅。
所以想要从内阁下发公文到六部或其他衙门,乃至地方,就必须得有李春芳的签押才行。
否则发出过的公文,可能就不具备任何的执行效力。
当然如果公文之上有了司礼监的批红,自然也是可以忽略掉内阁首辅的签押。
可是这种情况是要极力避免的。
否则行政体系的上下关系,随着滥用越级和批红,进而发生混乱。
这于国于民而言,都不是什么好事。
因为一旦发生这种的情况,几乎就等于是说明内阁斗争激烈,阁老们开始不团结了。
所以只不是那种原则性的问题,李春芳是不会肆意滥用自己的签押之权,妨碍朝廷政事的运转。
做完了这些之后,孟冲也从内阁离开。
同时孟冲也不忘提醒胡宗宪军改的事情。
孟冲道:“胡阁老,皇爷那边一直都在等着你和兵部的方案,南洋水师的建设,如今随着台湾窝上的红毛番平定,也要立刻提上议程了。”
“要不然,海上的事情只靠着东洋水师去办,总归是显得有些笨重,集中,并不是符合朝廷的长远利益。”
胡宗宪听到孟冲的提醒之后,也当即对着孟冲表示,此事正在筹划之中,很快就会有具体方案落地。
数日后。
文华殿的铜鹤香炉吐出袅袅青烟,帝朱载坖背着手站在一幅巨大的《南洋海图》前,目光灼灼的看着这一片广大海域上的岛屿势力分布。
“皇爷,胡阁老到了。”
孟冲轻声禀报。
“宣。”
朱载坖没有回头,声音里透着几分难得的振奋。
胡宗宪稳步走入殿中,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奏疏。
这位历经宦海沉浮的老臣今日特意换上了崭新的绯色官袍,显得精神抖擞。
“臣胡宗宪,叩见陛下。”
“胡卿平身。”
朱载坖听到胡宗宪的声音,这才转过身来,年轻的面庞上带着掩不住的期待,“朕听闻你的方案已经拟好了?”
胡宗宪双手呈上奏疏拜道:“臣与兵部再三商议,已拟定《分拆东洋水师增设南洋水师疏》,请陛下御览。”
朱载坖接过奏疏,却不急于打开,而是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胡卿可知,朕为何要分拆已经稳定强大的东洋水师,弄出一个南洋水师?”
胡宗宪略一沉吟思了一番,功绩的回道:“陛下可是为加强海防,震慑那些不远万里而来的红毛番等西夷?”
“不止于此。”
朱载坖微微一笑,又走到窗前,指着远处的天空,继续道:“自成祖皇帝永年宣德之后,我大明海船便再未远航过一次。”
“而今日之西夷,船队已纵横海疆数万里,占据四方要地。朕每每思之,夜不能寐。”
“这么大的海疆,这么多的岛屿土地,若是我大明放任不理,就让他们白白得去,将来这些夷人,再仗着这些岛屿土地之上获得的财富资源,与我大明为敌。”
“这后果,朕不敢想。所以朕不能眼睁睁看着海洋与大明失之交臂,因此南洋水师的建设,就是势在必行之事!”
胡宗宪眼中闪过一丝惊讶。他原以为皇帝只是为巩固海防,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看的如此之远,当真是让人自愧不如。
胡宗宪立刻拜道:“陛下圣明!”
朱载坖继续道:“剿灭台湾窝上的红毛番也只是第一步而已,朕要的是大明龙旗飘扬四海!此番分拆水师,实为组建远洋舰队之始。”
“所以此事乃是事关重大的要事,万万不能有任何的马虎与侥幸。必须全力以赴,将此事做成!”
胡宗宪听到朱载坖的这些话后,深深一揖,拜道:“陛下雄才大略,臣愚钝,竟未能领会圣意之万一。臣这便回去重新修改方案。”
“不必。”
朱载坖摆手打断。
接着又说道:“你且说说现有方案,朕看看是否与朕意相合。”
胡宗宪立刻称是,清了清嗓子,开始详细阐述他与兵部这些年弄出的方案。
“臣领会陛下先前的圣意,拟将现有东洋水师一分为二。东洋水师仍驻双屿卫,专司东海巡防;新设南洋水师驻台湾窝,负责南海及南边更远的海域。”
说着胡宗宪也走到先前朱载坖所站在的《南洋海图》前,胡宗宪手指地图上的地方,继续说道:“两支水师各辖三卫,主力战船各六十艘,辅船百余。东洋以防为主,南洋则可向外拓展。”
朱载坖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,又问道:“然后呢?怎么拓展?”
胡宗宪立刻道:“其一,重建满剌加据点,控制南洋门户。其二,定期巡航吕宋、苏禄等地,宣示大明的宗主之权。其三,依托海关衙门下的市舶司与海外各番通商往来,以朝廷为主,控住贸易进出。”
胡宗宪越说越流畅,显然对此已深思熟虑,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纸上谈兵,是有了一些真知灼见了。
“好!”
朱载坖拍案称赞。
然后又继续说道:“胡卿此言,正合朕意!不过东洋水师也不能闲着,不能因为东边全是一望无际鲜有岛屿土地,就盲目的制定出防御为主的策略。”
“朕听闻在大洋之东的遥远彼岸,也有一片数倍于大明疆域的土地,那样盛产黄金白银,以及高产的农作物。”
“朕不能这样的宝地流落于番人之手,朕也要大明参于其中,哪怕不能全控,也要占据一方要地,为之后的争夺和主导做准备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
求月票~~(本章完)
孟冲接到兵部转呈过来的捷报,无比激动的朝着朱载坖跑了过去。
而且在跑的时候,也在不停的喊着大捷,使得文华殿内外所有的宫人都不由侧目而去,好奇着到底是哪里送来的捷报。
朱载坖正翻看着内阁和司礼监整理的“简报”,了解着最近一段时间内阁与司礼监的工作情况。
朱载坖听到孟冲在外面喊着大捷,也不由望出殿外,看向了孟冲。
孟冲在这个时候,也终于激动的进到了朱载坖所在的文华殿静阁之内。
这处静阁也是朱载坖登基之后,新改造出来的房间,里面也是冬暖夏凉,很适宜静思休息。
孟冲激动来到了静阁外面,手里拿着兵部转呈过来的捷报,又惊喜道:“皇爷,大捷啊!”
朱载坖呵呵笑着将手中的简报放下,看着孟冲笑道:“是什么大捷?”
孟冲急忙恭敬的将手中的捷报呈给了朱载坖,“是戚继光,俞大猷他们攻克了台湾窝南部荷兰红毛番夷石头城的大捷。”
朱载坖接过捷报也细致的看了一遍,然后朱载坖就笑着说道:“戚金和俞强这俩年轻人有勇有谋,居然还能在绝境之中,将这帮红毛番夷的石头城内的火药库给炸了,当真是令朕意外。”
孟冲陪着笑道:“是啊,这俩年轻人胆子大又心细,此番立下如此大功,也是皇爷的庇佑。”
朱载坖呵呵笑道:“不用往朕脸上贴金了,他们的功劳就是他们的功劳,他们本事也是他们的本事。此番克敌制胜,两人功不可没。让兵部对他们进行嘉奖吧。”
“另外将也通知一声户部,朕要给戚继光俞大猷他们新打下的石头城赐名,也要给他们在台湾窝北部所建的军镇港口赐名。”
“然后让户部发一道文书,将这两个地方的新名字,通过朝廷的邸报,告知天下,让天下的百姓也知道,在一片汪洋的大海之上,也有大明的疆土与城池!”
孟冲立刻拜道:“是,奴婢遵旨。”
接着孟冲又问,“皇爷准备这个俩城赐什么名字?”
朱载坖心情大好道:“取纸笔来!”
孟冲听到朱载坖的吩咐,赶紧就去准备文房四宝。
待他将一张上好的宣纸铺在静阁内的书案上后,就又殷勤的帮朱载坖研着墨。
等到墨水也研好之后,孟冲就又恭敬到朱载坖跟前禀告着,“皇爷,笔墨已经备好了。”
朱载坖嗯了一声,起身站立,朝着铺好宣纸的书案前走去。
朱载坖走到书案前后,也站在宣纸前略微的思考了一番,然后心中就想出了两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名字。
朱载坖抬手在宣纸上用浓墨写出了并排的四个大字。
这个四个大字,分为两个名字。
其一曰:“镇海”!
其二曰:“伏波”!
朱载坖为这两座台湾窝上的军镇港口,起这样的名字,也并不是一时兴起。
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为这两处地方取了这两个名字。
因为这样取名方式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独有操作,在华夏历史数千年的时间里,凡是名字带有“镇”、“抚”、“武”、“威”等字眼的地名,无一不是中原王朝对四夷之地昭示统治管理的重要体现。
所以,现在作为大明皇帝的朱载坖,自然也不能在这些名字上有例外。
他也要遵循这一传统,将这些符号刻画在大明的疆土上,告诉后继之人,这片土地的来之不易。
同时也要警省后人,一定要王者之心来管理和统治这些新地,让他们明白每一块土地的自古以来,都是先人辛辛苦苦,用血肉牺牲换来的。
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轻易得到的。
所以,朱载坖就是要用“镇海”、“伏波”这样的名字,告诉世人,这两个地方是朝廷名正言顺,归于一统的核心利益所在!
是不能随意舍弃的土地。
写好了这俩名字之后,朱载坖又俯身吹了吹上面未干的墨水。
而后就将手中的毛笔放在了一旁的笔架上,拿起了一块毛巾擦了擦手,对着孟冲说道:“去将这两个字送到内阁,让内阁拟出公文交给户部。”
孟冲连忙称是,小心的将朱载坖写好的这俩新地名,收了起来,然后就从静阁告退,去到了内阁那边。
此刻内阁里的几个大学士们,也都在认真细致的处理着各自分管的朝廷政务。
他们在看到孟冲来时,也都不约而同的停住手上的政事,起身对着孟冲微微一拜。
毕竟现在的孟冲也已经不是普通的太监了,他已经是实至名归的司礼监掌印大太监,论起权势和影响力,比之他们这些内阁大学士,都是不遑多让的。
所以,该给的面子与尊重,还是要给的。
当然孟冲也不敢托大,真的就受了这些内阁大学士的一礼,他也得赶紧的回礼,这才符合彼此之间的尊重规则。
要不然,内阁与司礼监之间因为这些礼仪上的小问题,起了摩擦,那可就要坏事了。
孟冲回礼完毕之后,对着内阁首辅李春芳又笑着说道:“李阁老,咱家带了一道皇爷的旨意过来,特地来告诉诸位阁老。”
李春芳,高拱,赵贞吉,胡宗宪,郭朴等人一听有皇帝的旨意,立刻也从各自的案后起身过来,准备共接旨意。
但孟冲却在这个时候又笑道:“诸位阁老不用如此正式,这道旨意比较简单,就是想让内阁拟个公文交给户部,把皇爷为台湾窝上的两处新地取的名字昭示天下。”
李春芳,高拱等人一听是这种事,几人也不由对视了一眼。
这事简单呀。
内阁按照以往的惯例出个公文发给户部,就算是完事了。
不过李春芳等人还是好奇,他们的皇帝陛下会为台湾窝上两处新地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。
于是乎,主管户部这边的政事的高拱就在这个时候主动开口问道:“孟公公,陛下为台湾窝上的两处新地,赐了一个什么名字?”
孟冲将他手中卷着的宣纸捧出,然后当着李春芳和高拱等人的面展开,“诸位阁老请看。”
“皇爷为台湾窝上的两处新地赐名:‘镇海’、‘伏波’,寓意我大明将从台湾窝开始重新重视海疆,伏波万里!”
李春芳和高拱等人看到这俩名字之后,也连声赞道:“陛下英明!”
展示完了这俩名字之后,高拱就立刻开始拟写公文,然后交给李春芳审阅签押。
毕竟从程序上来说,虽然高拱是现管,但人家李春芳才是正儿八经的内阁首辅。
所以想要从内阁下发公文到六部或其他衙门,乃至地方,就必须得有李春芳的签押才行。
否则发出过的公文,可能就不具备任何的执行效力。
当然如果公文之上有了司礼监的批红,自然也是可以忽略掉内阁首辅的签押。
可是这种情况是要极力避免的。
否则行政体系的上下关系,随着滥用越级和批红,进而发生混乱。
这于国于民而言,都不是什么好事。
因为一旦发生这种的情况,几乎就等于是说明内阁斗争激烈,阁老们开始不团结了。
所以只不是那种原则性的问题,李春芳是不会肆意滥用自己的签押之权,妨碍朝廷政事的运转。
做完了这些之后,孟冲也从内阁离开。
同时孟冲也不忘提醒胡宗宪军改的事情。
孟冲道:“胡阁老,皇爷那边一直都在等着你和兵部的方案,南洋水师的建设,如今随着台湾窝上的红毛番平定,也要立刻提上议程了。”
“要不然,海上的事情只靠着东洋水师去办,总归是显得有些笨重,集中,并不是符合朝廷的长远利益。”
胡宗宪听到孟冲的提醒之后,也当即对着孟冲表示,此事正在筹划之中,很快就会有具体方案落地。
数日后。
文华殿的铜鹤香炉吐出袅袅青烟,帝朱载坖背着手站在一幅巨大的《南洋海图》前,目光灼灼的看着这一片广大海域上的岛屿势力分布。
“皇爷,胡阁老到了。”
孟冲轻声禀报。
“宣。”
朱载坖没有回头,声音里透着几分难得的振奋。
胡宗宪稳步走入殿中,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奏疏。
这位历经宦海沉浮的老臣今日特意换上了崭新的绯色官袍,显得精神抖擞。
“臣胡宗宪,叩见陛下。”
“胡卿平身。”
朱载坖听到胡宗宪的声音,这才转过身来,年轻的面庞上带着掩不住的期待,“朕听闻你的方案已经拟好了?”
胡宗宪双手呈上奏疏拜道:“臣与兵部再三商议,已拟定《分拆东洋水师增设南洋水师疏》,请陛下御览。”
朱载坖接过奏疏,却不急于打开,而是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胡卿可知,朕为何要分拆已经稳定强大的东洋水师,弄出一个南洋水师?”
胡宗宪略一沉吟思了一番,功绩的回道:“陛下可是为加强海防,震慑那些不远万里而来的红毛番等西夷?”
“不止于此。”
朱载坖微微一笑,又走到窗前,指着远处的天空,继续道:“自成祖皇帝永年宣德之后,我大明海船便再未远航过一次。”
“而今日之西夷,船队已纵横海疆数万里,占据四方要地。朕每每思之,夜不能寐。”
“这么大的海疆,这么多的岛屿土地,若是我大明放任不理,就让他们白白得去,将来这些夷人,再仗着这些岛屿土地之上获得的财富资源,与我大明为敌。”
“这后果,朕不敢想。所以朕不能眼睁睁看着海洋与大明失之交臂,因此南洋水师的建设,就是势在必行之事!”
胡宗宪眼中闪过一丝惊讶。他原以为皇帝只是为巩固海防,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看的如此之远,当真是让人自愧不如。
胡宗宪立刻拜道:“陛下圣明!”
朱载坖继续道:“剿灭台湾窝上的红毛番也只是第一步而已,朕要的是大明龙旗飘扬四海!此番分拆水师,实为组建远洋舰队之始。”
“所以此事乃是事关重大的要事,万万不能有任何的马虎与侥幸。必须全力以赴,将此事做成!”
胡宗宪听到朱载坖的这些话后,深深一揖,拜道:“陛下雄才大略,臣愚钝,竟未能领会圣意之万一。臣这便回去重新修改方案。”
“不必。”
朱载坖摆手打断。
接着又说道:“你且说说现有方案,朕看看是否与朕意相合。”
胡宗宪立刻称是,清了清嗓子,开始详细阐述他与兵部这些年弄出的方案。
“臣领会陛下先前的圣意,拟将现有东洋水师一分为二。东洋水师仍驻双屿卫,专司东海巡防;新设南洋水师驻台湾窝,负责南海及南边更远的海域。”
说着胡宗宪也走到先前朱载坖所站在的《南洋海图》前,胡宗宪手指地图上的地方,继续说道:“两支水师各辖三卫,主力战船各六十艘,辅船百余。东洋以防为主,南洋则可向外拓展。”
朱载坖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,又问道:“然后呢?怎么拓展?”
胡宗宪立刻道:“其一,重建满剌加据点,控制南洋门户。其二,定期巡航吕宋、苏禄等地,宣示大明的宗主之权。其三,依托海关衙门下的市舶司与海外各番通商往来,以朝廷为主,控住贸易进出。”
胡宗宪越说越流畅,显然对此已深思熟虑,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纸上谈兵,是有了一些真知灼见了。
“好!”
朱载坖拍案称赞。
然后又继续说道:“胡卿此言,正合朕意!不过东洋水师也不能闲着,不能因为东边全是一望无际鲜有岛屿土地,就盲目的制定出防御为主的策略。”
“朕听闻在大洋之东的遥远彼岸,也有一片数倍于大明疆域的土地,那样盛产黄金白银,以及高产的农作物。”
“朕不能这样的宝地流落于番人之手,朕也要大明参于其中,哪怕不能全控,也要占据一方要地,为之后的争夺和主导做准备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
求月票~~(本章完)